中信重工:为重型装备装上中国大脑

2015年10月27日 8:52 548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有色装备

 3月3日,中信重工北京设计研究院暨智能控制系统联合实验室在中科院自动化所正式安家落户。
  业界认为,此举将进一步助力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提升其在电力电子领域的技术实力,为创建传动领域国际一流品牌提供技术支撑。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王东琳将此次合作称为,“攀上了重量级亲戚”。他表示,现在顺着‘亲戚’这个有效的管道,更好地走进社会大制造环境中去,依靠自动化所长期积累的技术和最新的信息和智能化技术,结合丰富的人才储备,能够整合资源,为产业服务、为国家战略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认为在重型装备上,传动方式是心脏。中信重工为中国的重型装备装了心脏,但这还不够。他希望通过与自动化研究所的合作,为中国重型装备装上大脑。
  双剑合璧志在高端
  这是一次强强联合。
  中信重工已经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海外国际研发中心,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顾问委员会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协同创新平台和高端智力团队。
  中信重工北京设计研究院暨智能控制系统联合实验室的启动将为中信重工研发平台再添一员,更加助力中信重工成为集机械、液压、传动、控制、自动化等技术于一身,为用户提供一体化服务的国际大型集成装备制造商和系统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
  有59年历史的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是我国顶级的、权威的自动化智能控制研究机构。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其生表示,此次高手之间的联手,无疑将推动重型装备行业由机械导向向控制导向升级。
  张其生介绍,该设计院将重点围绕中信重工服务领域和产业板块,以及面向未来新能源及工业4.0的变革,研发基于矢量控制的高端高、中、低压变频器、工业专用电力电子产品如磨机专用变频器、轧机专用变频器、皮带机专用变频器,以及具有市场前景的高端变频器,如电源类、直流输电类、车辆牵引类。强力拓展公司在电力电子相关领域的业务能力。同时成立矿山工艺研发室,针对矿山工艺、控制、数据开展研究,为矿山领域工业4.0做前期准备。
  智能控制系统联合实验室,由中科院自动化所与中信重工共建。该实验室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合作共赢为宗旨,推动双方在高端智能装备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共同促进相关领域专业技术和产业发展,加快有关领域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以及人才培养,达到科技和产业共赢。
  据了解,该实验室将在精密检测与传感技术、高速高精度伺服驱动技术、嵌入式智能系统、机器人集成应用系统、数据挖掘与分析利用方面,未来有五大研发方向进行攻坚。
  智能控制助力转型
  任沁新坦言,为中信重工研发基地在国内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安家之地,前后用了五年时间,直到2014年在自动化所找到了“家”。此前,中信重工设立了两个海外研发基地,一个是澳大利亚的研发基地,另一个是美国的铸锻研发基地。
  任沁新说,“希望借此合作能够使中信重工有新的突破,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是我们在此设立设计研究院和联合实验室的初衷”。
  在国家88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中信重工居于前十家,在国家的重大装备上,公司不仅承担着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职能,更代表了中国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和水平。
  “这也就意味着中信重工作为我国重大装备领军企业要承担起这一重担,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使命”,任沁新表示,中信重工与自动化研究所的合作,不仅是双方的事,更代表了大家对民族工业的一种期望。
  任沁新将此次合作称之为企业战略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
  他表示,从机械行业整体来看,产品研发的方向是控制导向。过去是机械导向、动力导向,但现在提出控制导向,这是技术研发导向上的升级。
  中信重工经过10年的转变、转型,已经走出了一条战略转型之路,从主机供应商向成套服务商转型,从制造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从本土化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型。
  “转型,我们只能说初步完成了布局,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在我们的转型还在路上。”此时,任沁新有了更长远的打算。
  他认为,现在经济的回落并不是一种危险,这更是一种机会。当前从全球发展来看,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给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空间。仅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就有很多科研成果等待产业化。只有坚定地走战略转型之路,才能取得成效。
  融合创新打造优势
  在当前新常态下,任何一个传统企业取得突破,就要大力引入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包括新的商业模式、发展模式,在这个基础上,就要创新融合,而不仅仅是被动性接受。
  任沁新认为,在新常态下企业战略转型,仅仅靠存量的人才去转变观念、推进转型是不够的。
  因此,这次合作也是中信重工人才战略上的重大举措,意在通过合作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团队,以此推动双方的战略转型,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中信重工与自动化研究所的战略合作,不仅是在技术方面的融合,也是双方在发展模式上不断探索新路。这条路也是我国重型装备等传统行业的一次有益尝试。
  目前,中国成长性强的新兴产业、新兴企业都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相互融合,发展没有疆界,并且已经开始进入传统产业。相比较而言,传统企业向新兴产业领域的渗透还很不够。但是,传统优势企业只要经过创新性融合的革新,就会形成无法超越的新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责任编辑:zzz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m4b5.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